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以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克罗恩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进行根治,只能做到对症治疗,而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该病。该病消化道症状较为严重,易发生营养不良,而药物或手术治疗更易于加重营养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朱维铭教授肯定了营养支持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价值,并介绍了营养支持治疗在克罗恩病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认为营养支持应贯穿整个治疗全程,对患者的转归和预后都大有裨益。
营养支持治疗不仅使肠道得以休息,减少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并且可以纠正营养不良,促进组织修复,为手术成功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随着肠外肠内营养学的不断进展以及其在治疗克罗恩病中所展现的优势,使其逐渐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营养支持在治疗克罗恩病中的价值和地位日益凸显,受到临床医生的一致认可。
肠内营养:是为首选
营养支持治疗分为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对于克罗恩病患者来说,临床医生如何选择或搭配呢?朱维铭解释道,一般说来,胃肠功能正常或具有部分胃肠功能的克罗恩病患者,应优先使用肠内营养。当肠内营养不足时,可用肠外营养补充,患者营养需要量较高或希望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以及患者存在肠内营养禁忌证时,则选用肠外营养。
诱导缓解
在比较肠内营养与糖皮质激素对活动性克罗恩病疗效的研究中,临床评分与血沉检测结果表明,要素膳治疗可达到与激素相近的疾病缓解率,而营养指标改善则优于激素组。
糖皮质激素与肠内营养相比,诱导缓解所需时间较短。但对于糖皮质激素耐药以及激素使用禁忌证的克罗恩病患者而言,肠内营养则是目前不可或缺的替代治疗,此类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比用糖皮质激素更能获得长期缓解,同时能避免激素类药物的副作用。
优势展现
肠内营养既有营养支持作用,同时还有改善免疫反应、促进炎症缓解、刺激病变肠粘膜愈合的作用。肠内营养的最大特点是能保持胃肠道功能的正常延续,可防止长时间完全胃肠外营养可能造成的肠道粘膜萎缩,有利于保持和改善肠粘膜的屏障与免疫功能,从而促进肠道病变的愈合、肠道功能和全身营养状态的恢复。
据介绍,目前肠内营养制剂主要有要素膳、非要素膳等。临床比较常用的肠内营养乳剂如瑞先等,其制剂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素,配方均衡完整,能够满足患者长期使用的生理需求,可作为患者营养支持的主要来源。同时该制剂中富含谷氨酰胺,可以有效的维持肠粘膜屏障的完整性以及防止细菌易位导致的肠源性细菌感染。
对于伴有腹部绞痛和腹泻症状的患者,则可使用不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制剂,如目前较为常用的瑞素,其制剂中不含膳食纤维,临床试验表明其耐受性较好,同时可有效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肠外营养:不能骤然停止
在克罗恩病的急性发作期或进展加重期,单纯的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的治疗,已远不能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必须给予一定的营养支持治疗。肠外营养可以使肠道休息,还能纠正营养不良。近年的研究表明,单纯的肠道休息并不能使病情好转,营养改善要比肠道休息更重要。
与肠内营养互补
据记者了解,对于重度营养不良状态的患者,或摄入不足、不能耐受肠内营养或存在肠内营养禁忌证(严重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的患者,肠外营养是其理想的选择。肠外营养可以避免经口摄食,有助于缓解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同时可使瘘管流出物以及肠道细菌数也明显减少。除此之外,还可减轻食物对炎性粘膜的损伤及激惹作用,有利于损伤粘膜的愈合与再生。因此,肠外营养可短期用于肠出血、肠梗阻、肠穿孔的患者,以及严重营养不良、活动期及严重克罗恩病患者。
朱维铭介绍,肠外营养的另一个主要用途就是针对克罗恩病围手术期的患者,可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通常而言,术前应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患者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把控时间
整个肠外营养的时间一般为15~20天,时间过短,肠道症状尚未缓解,肠粘膜功能也不能恢复。过早进食会加重肠道负担,影响肠功能的恢复。朱维铭同时也提醒临床医生不能过于依靠肠外营养,其使用时间不宜过长。长时间的肠外营养可引起肠道粘膜萎缩、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肠道菌群失调以及肠粘膜免疫功能下降。
但具体情况还得根据患者病情而定,如果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缓慢,而机体恢复所须能量较大,就可以适当延长肠外营养的使用时间。在肠道症状缓解以及肠道功能恢复后,就应及时过渡到肠内营养。要注意的是,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必须逐步进行,不能骤然停止肠外营养。
营养不良:影响预后
临床调查发现,克罗恩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率约为70%~80%,是克罗恩病患者最为常见和突出的问题,对病程的进展和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影响患者的总体治疗方式和临床结局。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包括三大类:摄入不足、消耗和丢失过多、以及药物副作用。
摄入不足
克罗恩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作用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肠梗阻等胃肠道症状影响进食,往往自行限制饮食的摄入,多数患者就诊时机体已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部分克罗恩病患者在疾病进程过程中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患者营养摄入存在明显障碍,还可能并发肠外瘘或内瘘,导致消化液的大量丢失并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造成营养不良。少数患者由于病情严重、病变广泛、频繁肠切除等原因,造成肠管长度明显减少、肠管质量明显下降、肠道吸收面积显著不足,临床表现为短肠综合征,造成或加重了营养不良。
消耗过多
活动期克罗恩病患者由于炎症、感染、外科治疗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量的能量和蛋白质贮备用于发热、应对感染、合成急性相蛋白和组织修复等方面,营养消耗量明显增加。病程越长,病情越重,机体营养贮备耗竭的越快。与此同时,由于肠道炎症、溃疡、穿孔的形成,大量消化液,包括水、电解质、微量元素、消化酶、以及各种免疫球蛋白、炎性细胞和血浆蛋白等物质随着腹泻、呕吐、漏出的消化液一起丢失,加重了营养状况的恶化。
药物副作用
缓解期克罗恩病患者营养消耗较活动期要少,营养状况除受肠道功能状态的影响外,还受治疗药物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能够促进蛋白质分解,导致糖和脂肪代谢异常及骨质疏松等一系列代谢并发症。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不但不能维持疾病缓解,还能造成营养状况的恶化,应予尽量避免。5-氨基水杨酸制剂会造成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症状,极大地影响患者进食从而导致营养不良。
亲,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肠楽部IBD公益”哦!